基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基地动态 >> 正文

转载:塑造数字教育发展新优势


转自中国青年报:https://news.cyol.com/gb/articles/2024-02/19/content_bmvj3quLjv.html

作者:杨宗凯

正确认识数字教育发展新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社会经济结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主导经济。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与经济存在伴生关系。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立足中国,前不久召开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呈现了中国数字教育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持续扩容,中小学平台的资源总量增加到8.8万条,职业教育平台在线精品课超过1万门,高等教育平台上线优质慕课超过2.7万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显著扩大,“慕课西部行计划2.0”服务西部高校学生5.4亿人次,首期数字支教创新试验惠及1.4万名乡村中小学生;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累计办理政务服务量超过8000万,一年来发布各类岗位1755万个,近三分之一高校毕业生通过平台就业;数字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2023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数字变革重塑全民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

放眼世界,大会重申了发展数字教育的国际共识。在此基础上,中国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牵头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携手构建数字教育国际合作长效机制和平台;上线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向全球学习者提供公益性学习指导与政务服务;发布国际数字教育案例汇编,生动讲述各方推进数字教育创新发展的精彩故事;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清晰刻画世界各国数字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创刊《数字教育前沿(英文)》(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深入揭示数字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关键问题;提出《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积极引领构建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

科学把握数字教育发展新挑战

落实教育数字化,推进数字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创新性工程,机遇和挑战并存。大会平行论坛分别围绕“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趋势与指数评价”“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教育治理数字化与数字教育治理”六大议题交流研讨,共同探讨了数字教育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新一代数字技术带给教育的深层挑战。

一是亟须构建更加公平、更加适切的资源体系。教育资源分配面向人人,满足不同主体个性需求。但由于区域间教育数字化建设水平不一、数字教育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地方平台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获取渠道不清晰、内容科学性难确定、资源推荐同质化等问题。教育高质量发展资源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应用不高效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二是亟须化解隐私侵犯、数字鸿沟等伦理风险。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数据规模指数级增长、海量式集聚,这些数据庞杂、敏感,使用不当易引发师生隐私泄露、数据侵权等风险,数据分析中的算法“黑箱”可能造成歧视与偏见。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撑教育数字化的同时,也扩大了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加剧数字鸿沟。此外,对技术、效率、手段的工具理性偏执,可能招致教育主体产生“技术依赖症”,滋生人机、人技主客关系颠倒等情形,钝化主体认知思维、削弱主体价值理性。

三是亟待构建数智融合、人机协同的教育范式。目前,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还未实现系统性、结构性数字化变革。部分师生被传统观念、习惯和固定模式所束缚,对数字教育接受度不高,人机协同适应性不强,造成数字技术使用“难”、用好“难”的局面。单一的教学方式、封闭的办学环境、低效的管理模式、固化的评价体系,都是制约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扎实推进数字教育纵深发展

面对数字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教育系统须立足长远,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由外延式发展转向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速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范式重构,塑造数字教育发展新优势。

一是坚持需求引领、应用为王,助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丰富平台资源、强化平台功能,提高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融通性,重视国产软件工具整合应用。资源分配统筹部署、分步实施,优先考虑落后地区资源配置应用全覆盖。加强系统集成,持续整合高校、企业资源,鼓励各地区、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发本土资源,实现互通共享、应联尽联,在大规模应用中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价值。二是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时代合格公民与拔尖人才。明确数字素养培养方案与要求,构建数字素养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持续开展动态追踪监测。优化“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数字素养研训体系,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数字素养课程,融合数字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大批数字人才。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全方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数字教育领域尖端人才高地。

三是构建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人机协同育人新常态。整合各类资源、平台、数据,构建集成化资源体系、目录体系、数据体系和应用体系。攻关制定技术标准、数据交换协议,加强平台间的互操作和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孤岛。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人在回路的智能教育,形成人机共生教育形态,构筑公平、安全、绿色、高效、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

四是加强数字教育国际跨界合作,协同推进研究与实践。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形成推动数字教育发展的国际共识,组建国际开放教育联盟,推进课程与学分共享,打造数字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协同开展前沿算法、应用模式、教育规律等科学研究与数据流通、素养框架、伦理规范等标准研制。基于智能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资源流通、推动成果转化,实现优势互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借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东风,应全面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系统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数字技术潜能,将小能变大能,将不可能变可能,将无限可能变美好现实,打造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有韧性的数字教育未来,持续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数字中国发展。

(作者为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关闭

联系人

徐老师

xujianeisr@ccnu.edu.cn

联系地址

武汉珞瑜路152号

华中师范大学 科学会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

历史访问人数:

Copyright  © 2011-2024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