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教科院(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6p_Vtdkp0Nk8-qmh2TFHcg
3月4日,由中国教科院《教育研究》杂志社主办、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的“ChatGPT与未来教育”沙龙成功举办。
与会专家聚焦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教育研究》主编邓友超研究员认为,ChatGPT倒逼教师在教育内容、师生信任等方面成为反思的教育者,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制度化教育者,学生应成为自我教育者,这预示着复合的教育者即将诞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认为,通过技术赋能的师机生三元结构将提升教学模式、考评体系和教育生态,促进培养智能时代的合格人才。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认为,ChatGPT的出现,加速人工智能从在现行制度体系内辅助协调虚拟与实体关系、变革运作模式、创新服务业态、革新治理方式的第一阶段迈向多方位深度介入、拓展广义网络、形成教育与学习新生态的第二阶段,需要统筹谋划应对。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佳峰认为,依托人工智能可以在教学空间、教学过程、教育评价、教育治理等多个方面助力教育数字化,实现学情采集到学情分析到个性化资源的推荐,打通教育各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郭文革认为,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是人的智能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未来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拥抱不确定性、知识及课程体系的重构等具有重要性。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认为,利用好智能工具需要做到全流程再造、全流程赋能、全员升级、全员赋能理解机器的运行机制,才能成为机器的主人。机器“蒸馏”人类知识,人类学会教机器做事,ChatGPT的艰辛和坚持使它(目前)成为幸存者。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王鑫教授认为,ChatGPT既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意味着要调整教育目标,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加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主编、编审徐辉富认为,教育主要围绕“能力”而展开,是训练、是过程。ChatGPT是结果,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学习的方式、学习内容、教育层次和类型。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认为,ChatGPT为教育带来的便利,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教育应坚守育人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重视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加强智能伦理教育。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认为,ChatGPT让人们认为知识不再重要,思维也可以替代。未来要加速构建人机协同智商、教育评价系统和基于计算的教学策略模型,加速人类教育革命性重塑。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转化人机对话的育人价值,善于选择并且教会只有人师才能赋予学生的教学内容,善于与作为机师的ChatGPT协同育人。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吴砥认为,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的发展使各界更加认识到学习者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培养数字素养应制定政策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坚持评价引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认为,在人才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要让ChatGPT与其它技术一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学业一体化发展、五育一体化。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严睿认为,ChatGPT具有超强的对话能力、回答能力、总结能力、信息抽取能力等,未来教育应变革教育内容,注重创造性能力、复杂技术和前沿动态性知识的生成等。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认为,为了应对ChatGPT的挑战,教育在学习目的上要由功利性学习向非功利学习转变,在学习方式上要由传统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在评价方式上要由分数性评价向能力性评价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认为,教育学术工作者要保持研究者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人工智能技术对学术生态带来的冲击转化为契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杨九诠认为,ChatGPT显示科学研究范式已步入AI范式,人类知识生产及其形态从信念知识转向了信托知识。科学研究需要从头开始,形成本体论的转向。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教授认为,ChatGPT可以作为教育过程的交互工具、教育资源的开发平台等,未来教育应转变教育教学模式、衡量评价标准、学科内容设置、教师角色定位、学术诚信标准等。
中国教科院院长李永智在总结中指出,本次沙龙含金量很高,对新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刻思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四点倡议:倡导以全面使用该项技术的英文版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倡导以科学理性把握该项技术的本质特征及潜力作为相关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框架,倡导对整个技术进行综合审视和哲学思考,倡导保持对技术突破发展的关注与警觉。
本次沙龙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上半场由《教育研究》编审高宝立研究员主持,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主持。全国观看直播达16万多人次。
基地主任杨宗凯教授发言
基地常务副主任吴砥教授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