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宗凯
转自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DmXT1l5BgdO8ceKHmI3NxQ
编者按:当前,在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驱动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加速推进,伴随着互联互通不断增强,各种设备和数字软件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社会、劳动力市场和未来工作形式。在此进程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月13日至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 教育数字治理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在高等教育平行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墨西哥、新加坡、南非等政府代表、知名高校校长、 数字教育专家、著名企业代表等围绕“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就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助力人才培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等议题展开广泛研讨。为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期特选发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教授的文章,为读者提供参考。
摘 要:教育数字化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时代应答,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推广和应用,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教育形态的变革、教育机会的拓展、学校空间的重构和学习模式的更新等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推进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探索。结合三所大学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从超前识变、积极应变到主动求变的进程,对三所大学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进一步探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规律,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助力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必将重构教育生态,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开放的教育,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时代应答,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推进教育数字化,事关教育公平,事关学习革命全面深化,事关中国高等教育能否实现从全面并跑到战略领跑的重大突破。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注热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维度,对华中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所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进行梳理总结,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与内涵
(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
从技术驱动层面来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驱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信息技术的导入,正在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正在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在新一轮的变革中,无论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将数字经济推向主导。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个进程,更是必然的趋势。
从培养体系层面来看,工业时代建立的高等教育支撑体系,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标准化规模化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但该支撑体系很难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从数字经济层面来看,高等教育与经济是紧密伴生关系,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从以知识为重转向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重,这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数字经济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致分为转换、转型和全面转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转换阶段,主要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要素和各环节。第二个阶段即转型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进行重组和再造,转换和提升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结构,从工业化的支撑体系转到信息时代的动力结构。第三阶段即全面转型阶段,主要是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和全领域的变革,构建教育的新生态。这三个阶段和技术的导入和发展是高度吻合的,教育技术的生产力支撑和驱动了教育的变革,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阶段,基本是转换阶段,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阶段,开始进入转型阶段,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教育数字化将进入全面转型阶段。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包括知识和数据驱动,其中数据是基础,协同共享是关键。知识驱动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核心价值。数据驱动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从而实施精准培养。数据驱动的另一方面即协同共享,要通过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办更加开放和更加共享的教育。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笔者曾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三所高校校长,本研究以这三所高校为例,从超前识变、积极应变到主动求变的进程,对三所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进行分析梳理。
(一)超前识变:在华中师范大学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十余年前,学校依托国家级教育信息化科研创新平台,整合运用前期教学成果,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为切入点,从重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方式、优化管理服务、营造教学文化等八个维度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连接、共享、自主、开放、适切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于2016年获评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优秀高校,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从2013年开始,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在培养方案修订方面,学校通过压缩课内学时、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堂形态、采取“过程+结果”评价等,推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环境方面,学校通过构建“物理+资源+社交”的三空间融合,打造泛在的学习环境。在提升教师能力方面,学校通过重新定义信息时代教师角色,提出教师能力发展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拓宽教书育人视野,并分类分阶段对全校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进阶培训。在丰富教学资源方面,学校通过自建资源、引进(购买)资源、共享资源三种方式,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积极推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在创新教学方式方面,学校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大力推广混合式、翻转式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名师。在改革评价方式方面,学校通过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综合评价、过程监管、学情分析、学情诊断、学业规划等,推动实施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和监测体系。在优化管理服务方面,学校通过对有关机构进行合并,成立信息化办,围绕“五个一”工程,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服务,打造信息化育人新生态。在营造教学文化方面,学校通过设立教学节、教学创新奖等系列措施,营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教学文化氛围。
学校通过系列举措,推动实现了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资源供给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教学空间从以课堂为主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教学评价从以结果评价向以数据驱动的过程评价转变。
(二)积极应变: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新形态的实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自2018年以来,学校主要进行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实施“五双”模式,即双师、双空间、双院、双融合和双证书。学校紧紧围绕规模教育下“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个性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人技协同”的新环境,利用AI赋能教与学、个性化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深化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决策模式改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重塑信息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校构建了一套“人技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新治理体系。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将“人技协同”贯穿于数字化转型改革的全过程,构建了“人技协同”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进行了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修订了300余项制度,构建了一套全面覆盖“教、学、管、评、环、策”的数字化转型新治理体系,形成了信息技术赋能的连接、开放、共享、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新形态,建设了一个服务“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教育大脑”,营造了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环境。近年来,学校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西电智课平台”已开设网络课程3.5万门次,教学资源382万件,题库16.3万个。构建的数据中台日均数据交换量8亿条。创建了涵盖12项本科生核心能力素养的学生能力证书,为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了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并用于本科生的各类考核和评优。学校建成了融创新、运营、决策、培训、展示五位一体的“AI+教育中心”,已成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三)主动求变:在武汉理工大学全面实施“5·30”行动计划
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重点高校。相对来说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2022年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数字时代要求,以信息化为战略引擎部署实施“5·30”行动计划,推进以“重构新标准、注入新动能、创建新模式、打造新体系、培育新文化”为内涵的“五新”计划,落实以“数字赋能行动、措施引导行动、管理保障行动”为核心的“30条”具体行动,数字驱动加快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
近一年来,在重构“新标准”方面,学校通过构建学生综合能力指标体系,重构专业分类管理、专业建设质量、课程建设质量新标准等,正在构建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新标准,引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在注入“新动能”方面,学校以“理工智课”平台建设为抓手,努力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方法,以数字化赋能教学综合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校构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数字化环境,以数字化赋能学生自我成长,改变学生的学。学校还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字化赋能管理向服务转型,改变学校的管。在创建“新模式”方面,学校强化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和能力评价,深化产教协同、科教协同、国际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微专业,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着力培养学生领导力、跨界创新力、职业胜任力和全球胜任力。在打造“新体系”方面,学校正在通过重点抓好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基层组织、实践平台、教师发展等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的“七个一流”建设,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在培育“新文化”方面,学校将通过打造“五节五赛”文化活动,营造崇师重教的教学文化,通过打造双空间智慧校园环境,营造智慧特色的数字文化,通过定期发布各类质量报告,营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与此同时,学校正在积极推动基于元宇宙的数字化转型,将打造立体教学综合场,建立学校的数据大脑,实现师师有助教,生生有学伴,最终构建智能时代以生为中心的连接、开放、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构建高等教育的新生态。
三、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应是变革性的
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随着元宇宙的到来,其一定会给教育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元宇宙是技术创新的总和,它可以将小能变成大能,可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它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将是巨大的。
元宇宙支撑下的教学场景将包括5G物联、立体综合教学场、教育数据大脑,最后实现师师有助教、生生有学伴的教育场景。通过元宇宙来推进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学习。
对元宇宙的典型特征,笔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新场域、新主体、新资源、新模式和新评价。笔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教育是双向赋能的,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赋能教育学,同时教育学关于人脑学习机理的研究,又可以反作用于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教育数字化转型必将重构教育生态,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开放的教育,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3期